尊敬的王明雪、桂晓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工作的关注和大力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建议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县共挖掘申报民族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布依族医药(益肝草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云雾贡茶手工制作技艺》《布依族糯食制作技艺》《刺梨干制作技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蜡染刺绣技艺》和《布依族剪纸》;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灵芝丸制作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刺梨汁制作技艺》。共有省级民族传统手工艺工艺大师6名,其中蜡染大师2名,刺绣大师2名,手工制茶大师2名;贵州省传统手工艺传习所9家;贵定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4家,民族民间工艺大师10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非遗文化丰富旅游体验,让非遗文化 “可触摸”。一是贵定非遗文创产品兼具文化价值与实用功能,能够有效激发旅游消费潜力。如:苗族蜡染制成的服饰、包包、首饰等家居用品,刺绣做成的服饰、背带、笔记本等产品、以及布依族剪纸做成的车载挂件、香包、扇子等产品,游客不仅会为自己选购心仪的文创产品,还会大量购买作为特色伴手礼,进一步提升贵定非遗文创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形成稳定的旅游消费热点,拉动内需增长。二是开展研学路线,从金海雪山苗族蜡染研学体验到云雾贡茶手工制作技艺研学体验。门店“明君·扎染蜡染体验馆”位于盘江镇洛北河漂流游客服务中心旁,现目前以体验非遗为主,顾客可以到店自己亲身体验用印染蜡染技艺制作衣服、包包、围巾等;杨庚洪研学基地建立在云雾,大大提升工作室的整体形象和品牌,推动贵州茶文化的传播力量,开展苗族蜡染、云雾贡茶研学工作,旨在通过深度体验与学习,让更多人领略贵定非遗文化的魅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是持续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实施“非遗+旅游”、“非遗+节庆”,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组织开展春节民俗游园会非遗体验活动、“游最美花海”非遗打卡体验活动,在景区活动中植入贵定苗族蜡染刺绣、长衫龙、长鼓舞等元素的直播,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引流效应,打造民族文化沉浸式体验新场景。
(二)深挖传统手工艺产品内核,构建创新灵感库。一是在云雾贡茶手工制作技艺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用创新“调”出一剂果味凉茶,杨庚洪新研制的“百香果茶”就这样出世了,并获得了专利,截至目前,已出售1500多斤,因为口味新颖、冲泡方便,深受大众欢迎。二是贵州蓝染文化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品“秋水伊人款托特腋下包”在2024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金奖”。有效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拓宽商业变现渠道。三是根据《贵定县首届“黔工贵匠”技能大比拼工作方案》文件安排,选取从事和爱好蜡染、刺绣的民间艺人各20人参加技能大比拼。在大比拼现场,参赛者们以其精湛的蜡染刺绣技艺、独特的创意设计、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丰富的蜡染刺绣传统知识以及传承和创新的平衡,展现出卓越的手工艺技能和艺术创造力。
(三)加强传统手工艺教育渗透,培育新生力量。一是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贵定县仙轩服饰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陈廷仙为黔南州州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带动130余名妇女学会技艺,实现就业增收;贵定县花苗记忆绣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陈洁,她家手工艺品常被采购作为伴手礼送给全国各地前来考察交流的团队,不少产品通过公司出口国外,她还通过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宣传,粉丝已达7000余人,教授200余人学习蜡染刺绣技艺,让身边不少妇女的腰包鼓了起来。二是组织州级非遗项目布依族剪纸、苗族蜡染刺绣技艺等民族手工艺类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培训,如2024年4月组织州级传承人陈秀萍到昌明小学开展州级非遗项目《布依族剪纸》进校园培训,通过培训,提高非遗传承人责任担当意识和学生对非遗剪纸的兴趣,为保护传承好民族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奠定基础,也为贵定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聘用《布依山歌十八调》省级传承人罗兰芬及布依山歌老师罗琼分别在盘江小学、石板小学常态化开展教学培训,聘请国家级非遗项目《鼓龙鼓虎·长衫龙》州级传承人兰朝通为德新镇四寨小学“长衫龙”专职辅导老师。每周平均培训人才达300余人次,每年校园里传承布依山歌的人次累计达8000余人次。四是2018年以来结合省、州民宗部门“双培”以及“推普兴乡”工作要求,向上争取培训资金40万元,在我县盘江镇音寨村、红旗村、新沿千户布依寨,沿山镇星溪村、杨柳村,云雾镇燕子岩村、抱管村,德新镇四寨村、新巴镇幸福村、金南街道福来家园等开展了民族山歌、舞蹈、蜡染、刺绣、饮食等技艺培训10期,800余人次。组织绣娘50人,赴三都学习蜡染刺绣技艺。一方面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非遗技艺,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增收的能力。
(四)提升传统手工艺影响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一是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及贵定非遗文化保护环境,利用贵定县文旅局和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及抖音等媒体平台,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力,提高群众参与、保护的意识。二是依托民俗节庆和专题展演等主题活动,开展苗族蜡染刺绣技艺、布依族剪纸、布依族糯食制作技艺的非遗体验活动。三是在贵定县盘江镇“直播小镇”精心布置了一间总面积约80平方米的非遗展厅,场馆内共设有10项非遗项目。通过图文展示,详尽介绍贵定县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名称、级别、类别、传承人情况;并采用实物陈列的形式,分区域展示鼓龙鼓虎·长衫龙、布依族医药——益肝草制作技艺、布依族糯食制作技艺、云雾贡茶手工制作技艺、布依山歌十八调、刺梨干制作技艺、苗族芦笙长鼓舞、胡三帖、布依族剪纸、苗族蜡染刺绣技艺等10项重点非遗项目。四是创新编排《鼓龙鼓虎·长衫龙》《苗族长鼓舞》《桂花开放幸福来》等非遗文艺作品,在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贵定县“春游贵定·赏花品茗欢乐季启动仪式进行演出,充分展现我县深厚文化底蕴,提升游客游玩兴趣。其中布依族歌曲《当呐侬》创排的广场舞在2023年黔南州“轻舞飞扬”广场舞大赛中获三等奖,在“大地欢歌”全国广场舞大会贵州省选拔赛暨贵州省第五届广场舞大赛决赛中获一等奖,在2023年全国广场舞展演四川德阳片区广场舞大会中获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颁发的优秀广场舞团队证书。苗族长鼓舞编创的《雨后苗寨》在黔南州2024舞蹈大赛民族民间舞中荣获二等奖。
(五)以传统手工艺为纽带,助力乡村振兴。一是产业扶持。争取资金60万元,建设集加工坊、体验馆、展示厅为一体的宝山街道高原村、新巴镇民族手工艺基地2个,购置织布机、裁剪机、刺绣架及刺绣、蜡染、剪纸等生产设施设备,帮助贵定县仙轩服饰有限公司购置绣花机,研发非遗旅游商品20余款。积极探索将非遗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扶持民族手工技艺发展,解决少数民族绣娘在家就业的问题,绣娘每年实现人均增收提高千余元。二是促进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依托特色非遗资源,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业。2020年在格鲁格桑景区非遗小院,设立民族手工艺体验销售馆1个,将民族文化植入景区,进一步丰富景区业态,推动文化旅游整合发展。2023年投入资金610万元,建设贵定县布依文化展览馆,设置优秀文化厅,将“布依山歌十八调”“鼓龙鼓虎·长衫龙”“苗族长鼓舞”“花米饭”“刺梨干制作”“益肝草制作技艺”等民族非遗文化在厅内进行展示,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下一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抓好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要多部门协调配合,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开展民族古籍普查和调研,全面掌握我县的传统民族文化,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加大跑上力度,争取各级各类民族资金的投入,实施精品民族文化打造工程,使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健康稳定,更加凸显贵定的民族特色。三是通过建立完善民族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名录、创建非遗项目、组织数字化记录等方式,加强民族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通过发挥优秀项目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四是持续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等活动,强化非遗工坊、中职学校等产教融合,培养民族手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在金海雪山等景区开展非遗项目展示和体验活动,通过项目体验、文创产品制作销售等形式,丰富旅游业态,给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五是非遗展厅提质升级。持续完善非遗展厅功能设置,不断丰富陈设内容,创新展示形式,奋力让非遗展厅成为贵定文化旅游新名片。
最后,再次向王明雪、桂晓懿委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我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希望您今后对文化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贵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2025年5月23日
(附注:此件公开发布)
(联系人:周良慧,联系电话:151178805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