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将贵州甘溪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为生态研学新基地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县林业工作的关系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1年5月9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深入贵定国有甘溪林场实地考察生态建设和保护时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2023年11月10日,贵州省委书记徐麟同志步行考察林区管理和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强调要加快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2023年6月19日,贵州省省长李炳军同志实地考察贵定国有甘溪林场建设、林下经济发展等情况,强调要统筹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发展特色林业和林下经济。贵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本着践行“两山论”科学论断,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通“两山”转换通道,让甘溪林场迎来了历史性转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厚植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积极实施“造林、管林、护林、用林”行动,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奋力实现大地增绿和群众增收“双增”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相继关停周边大小采石场5个,生态修复治理面积260余亩,同时,县委、县政府为确保甘溪林场生态资源的完整性,于2017年6月把甘溪林场明确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每年林场职工工资500万元左右,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既解决了职工收入,又保障了生态资源的安全,使甘溪林场从木材生产销售和租赁资源开采,到森林资源培育与管护,实现了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转变。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林场森林覆盖率从86%提高到91.06%,周边200余户农户依托林场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成功申报“贵州甘溪国家森林公园”,先后获得“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十佳国有林场”等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为生态文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取得些成效,但想要把甘溪林场暨甘溪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成生态研学新基地还存在一定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引进力度不足,人才结构不完善。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许多新岗位、新职位、新工种的从业者年龄构成趋于年轻化,相较之下,林业从业者却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因林业中的大多数工作具备实践性极强、工作强度较大、户外活动时间较长的特点,且伴随林业现代化技术的提升,多数工作对技术、专业的要求较高,由于无法适应工作强度和新兴内容,导致许多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加之基层林场的配套设施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难以吸引优质的青年人才,导致林业从业者特别是从事林业科技工作的研究人员队伍老龄化严重。目前林场虽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多名高层次人才,但是人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有部分职工身兼数职,不仅疲于应对,同时也无法集中力量发挥专业优势。此外林场在林学相关专业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人才结构不完善。
(二)人脉资源力量薄弱。利用中国顶尖媒体的力量的影响力,能够大力宣传甘溪森林公园的独特资源优势,但单凭县林业局和林场层面的人脉力量难以达到与顶尖媒体的合作,建议由省、州、县级以上各级部门牵头发力,多渠道及多种方式与中国顶尖媒体进行沟通对接,争取大力支持,共同宣传甘溪林场生态文明这一发源地。
(三)自然资源禀赋不优,大招商、招大商非常困难。虽然距离省会贵阳很近,距离贵定县县城也只有1.2公里,有着明显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但存在山不险峻、石不奇特、水不丰富,且核心面积小等不足,导致到林场考察的团队非常多,却一直没有实际投资发展的企业。
(四)林场基础设施未完善。资产长期闲置未盘活,没有转化为市场经济,有些还存在危房或者垮塌等隐患。一是林场内的林地资源长期闲置,没有充分发挥林场区位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二是林场内早期建设的4栋生产性用房,1栋职工集资建房,分别修建于2006年及2008年,项目总投资48.4万元,长期处于闲置能用状态;三是林场内建有停车场一个,286个停车位;四是2018年修建的2000平方米生态展示馆,项目总投资1258万元,现房屋框架已修建完成,内部装修因财政紧缺无法划拨资金装饰,现处于闲置不能用状态,导致甘溪森林公园与其他森林公园差距较大,特色林下经济得不到展现,生态研学基础缺乏完备设施,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入园既能感受到森林公园的体验。
(五)林场特色不突出,生态旅游看点较少。甘溪林场虽然有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的伟大的历史足迹,但是贵定县国有甘溪林场暨贵州甘溪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特色尚不鲜明,与全国各地的森林公园没有明显的特色区分,甘溪森林公园的资源地理优势也尚未充分发挥,景区内真正有亮点的景点不多,不仅影响旅游体验感,更缺少森林生态旅游的文化厚度。
三、对策建议
甘溪林场暨甘溪森林公园打造生态研学新基地,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认识,需从整体上进行升级,从而达到生态研学体验的目的。
(一)充实甘溪林场人员队伍建设。甘溪林场编制14人,空岗7人,在岗7人,抽调6人,实际到岗到位人员1人。在2024年黔南州事业单位招聘计划中,甘溪林场招聘事业单位人员3人,将有效充实林场人员队伍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开展。
(二)充实人脉资源。由县级组织相关部门,积极与上级媒体部门对接,争取与全国顶尖媒体合作(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播放宣传片等宣传方式),同时,利用特有政治地缘优势,充实甘溪林场人脉资源,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生态理念,唱响宣传甘溪林场暨甘溪国家森林公园这一生态文明发源地。
(三)充实产业建设。结合我县40万山桐子产业发展目标与树种优化调整等项目的实施,对低产低效林林分进行改造,对马尾松、杉木等纯林有序进行替换,把用材林树种通过五年时间发展成为山桐子等木本油料用材林,发展产业的同时还能较好的提升公园景观,甘溪林场成功申报《贵定县2024年国有甘溪林场山桐子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实施场外造林山桐子油料林基地建设500亩,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加快了“两山”通道的转换。下一步将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抓好山桐子、林下经济等产业建设,持续开发市场前景好且较稳定的林下产业,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画卷。
(四)强化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甘溪林场本着践行“两山论”科学论断,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依托现有生态资源优势,2023年成功申报《贵定县国有甘溪林场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基地项目》,致力于打造生态研学、科普实践教育基地,为全县党群干部、中小学生及中老年等群体提供多元化的生态教育新场所,有效促进人与生态的有效互动。同时,通过科普宣传标识牌与语音视频等宣传方式,多元化展示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及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强化甘溪林场的生态科普教育功能,夯实生态研学基地建设基础。
(五)夯实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县级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抓紧完善生态文化展示馆扫尾工程,利用展示馆开设生态教学现场实训基地;计划与贵州利名生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商签订租赁合同,将位于贵定县国有甘溪林场内部房屋5栋,房屋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用于研学培训、文旅、康养活动。盘活现有存量资产,有效开发闲置房屋,规划出生态研学、研旅等实训教学基地,打造现场研、学、旅融合的生态教育新形式,吸引各企业单位、中小学校前来开展多样化的生态研学活动,发挥出甘溪森林公园的绿色功能,释放生态活力。此外,开设餐饮和林农产品展示馆,多元化吸引游客和访客,积极申报项目或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提升其它类基础设施建设,让贵定县国有甘溪林场暨甘溪国家森林公园尽早向现代化森林公园迈进,为成为生态研学新基地奠定基础。
贵定县林业局
2024年5月28日
(附 注:公开发布)
(联系人:史 禹;联系电话:1388548076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