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 贵定县卫生系统李涛驻村干部的故事

发布时间: 字体:

走进宝山街道枫林社区,一排排高楼林立,干净整洁。这里是贵定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容纳了全县8个乡镇482户1908名搬迁群众,群众来自于不同的村落,语言、文化和习俗大不相同,如何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曾是困扰枫林社区很长一段时间的问题。2021年5月,全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轮换,李涛同志主动向单位报名“我有驻村工作经验,我申请出‘战’搬迁社区!”,他是枫林社区的第一任工作队队长,也是第一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坚持冲锋在前,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在一件件民生小事中架起了“第一书记”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立足岗位 与民同行 让群众过得安心

“各位同志,我们来到枫林社区必须要做的就是要让搬迁群众对县城生活充满信心,让他们住得安心”,李涛在枫林社区驻村工作会议上说到,他坚持带领驻村工作队员主动融入社区“两委”,每天与社区干部走访入户,没剩几页的笔记本和手机通讯录上越来越多的号码见证着他摸清村情民意的决心。

为了让搬迁群众更快、更好的适应县城生活,加快转变“新市民”身份,他坚持以教育、就业、医疗等重点领域为主线,贯彻落实惠民政策,通过“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的走访活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受支助100%,实现非建档立卡户参合率达98%,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合率100%,完成家庭医生签约率100%。

“住在这里没收入,我要回家种地”“我寄养在亲戚家的鸡崽没人照顾,我要回去”“我年纪大了,在县城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回老家”...最让李涛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反映想回迁出地,“就业”是困扰群众和他的最大问题。经过长期的摸排和调研,并积极与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两委”商议,他在社区成立了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围绕人居环境整治、社区治理、基础设施管护等方面,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设施管护员、保洁员、就业信息员等公益性岗位,强化订单劳务输出、精准技能培训、创业贷款补贴等措施,实现了“1户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目前社区现有劳动力家庭456户、996人,实现就业965人,就业率达96.8%。

“以前总担心过不了城里的生活,要是我搬走了,我的地怎么办?城里花销大怎么办?”在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王林说到。如今,他的顾虑已完全消除,他在社区的推荐下找到了一份工作,也成为了一名“上班族”,儿子也参加了县易地搬迁户报名的考试,成功“上岸”,家庭年收入达六万元,比在老家种粮食的收入翻了好几番。

整合资源 与民同心让群众过得

“2单元的群众快下来,到你们检查啦,不方便下来的不要慌,医生上门看...”

每年李涛都会主动对接所在单位(贵定县医疗集团),邀请单位到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为社区群众进行体格检查、询问病史、测血压、开处方、发药品,并发放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科学用药、健康养生等方面宣传手册,现场答疑解惑。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义诊服务活动10次,免费发放药品3万余元,惠及搬迁群众800余人。“我们社区群众大部分都不熟悉县城,刚搬进来时也不知道医院在哪里,为避免群众少走弯路,李涛书记就邀请他们单位的医生来到社区,每年如此,现在社区还配备了卫生室,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时任枫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杜书霞同志向我们介绍到。

社区老年人和残疾人居多,每次开展义诊活动时,李涛总是会带着义诊服务队伍一家家敲门、一户户上门,尽自己所能,让全体居民群众都能得到检查,确保义诊活动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走访入户中,李涛越来越了解社区人员构成情况、群众家庭情况、收入情况...

时至今日,在社区里随意遇上一名群众,他都能说出群众的名字、家庭人员等基本情况,他把社区比作一棵大树,每户搬迁群众比作树的分枝,他则是园艺工,他说“只有潜心研究每株枝丫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才能精准施肥、精心修剪,让社区这棵大树向阳而生、枝繁叶茂”。

真情服务 与民同向 让群众过得舒心

“社区干部工作多,我们工作队能做的都尽量做,不分你我,因为工作队和社区的目标一致,就是努力让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李涛常对工作队队员说的话,并号召工作队队员加入党员群众服务队、就业创业服务队、陪伴行动服务队等8支志愿服务队,按照“驻村工作队+‘两委’班子+网格员(联户长)”的社区治理体系参与社区日常工作事务,以“群众点单—党支部派单—驻村工作队接单—群众评议”服务制度,确保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问题有人办、需求有人帮”。

“小李书记对我们很上心,什么问题找他,他都能帮忙解决,我家娃娃上学择校问题他到处找人帮忙,我家两口子找不到工作他就帮忙协调公益性岗位,忙前忙后很辛苦”,这是枫林社区张女士对李涛的评价。

驻村以来,他带领工作队员团结社区“两委”,聚焦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协助完成社区四点半学校、老年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等服务阵地建设,发挥“一宣六帮”工作职责,依托新时代市民讲习所、乡村振兴夜校等载体常态化开展以公约教育、感恩教育、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宣讲20余次、组织感恩奋进活动50余次,不断解除搬迁群众思想上的桎梏,促进来自不同地区群众的邻里和谐,让搬迁群众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形成“党建牵红线,活力聚枫林”的社区和谐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