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杨俊成为了古城村第一书记,“组织的信任比山重”,这句在杨俊的记事本里反复出现的话,成了他踏遍古城村每寸土地的指南针。

(杨俊走访群众)
把“家底”装进心里,把需求刻进日程
初到古城村,陌生的巷道像缠绕的绳,复杂的村情似未解的谜。但杨俊的脚步没停过,天刚亮,他的胶鞋就沾着露水踩进稻田,听老农说今年的收成盼头;日头正盛时,他蹲在村口树下,和乘凉的姨姨们拉家常,记下谁家的孩子上学远、哪户的老人缺照料;村委会的灯总亮到深夜,他在灯下把白天收集的碎语拼成“家底账”——沟渠堵了、巷道脏了、年轻人留不住了......那些皱着眉说的难处,都被他一笔一画圈成了“必办清单”。

(杨俊走访群众)

(杨俊到辖区工厂开展安全生产宣传)
让党组织成为最硬的“主心骨”
杨俊心里清楚,乡村要振兴,党组织得先“壮起来”。于是,村委会的会议室成了最热闹的地方。那些日子,他既当讲解员又当学员,通过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也和大家一起在理论里找方向,在实践中磨本领。同时,积极培养年轻党员和后备干部,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杨俊组织党员开展学习)
让沟渠里的水,流进村民心坎里
“杨书记,水过不去啊!”村民们指着堵塞的急着说到。
杨俊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他踩着泥泞跑到沟渠边,看着淤积的淤泥和杂草把水流堵得死死的,像堵在了自己喉咙里。那几天,他的身影穿梭在各科局之间,磨破了嘴皮争取项目资金;工程开工后,他索性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草帽沿结着汗碱,裤脚沾满泥点,盯着工人清淤、砌石、修闸门。当第一股清水“哗啦啦”涌进稻田时,他站在田埂上,看着老农们弯腰掬起水笑出满脸褶子,忽然觉得喉咙发紧——原来村民的笑容,比任何表彰都滚烫。


(修缮沟渠)
让村庄换个模样,让心也亮起来
古城村要搞“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的消息传开时,不少村民直摆手:“瞎折腾啥?”杨俊没急着辩解,只是带着党员、志愿者们,扛着扫把、拿着簸箕就走进了最脏的巷道。
他带着村干部先清垃圾,腐叶堆里的苍蝇围着他转,他挥挥手继续铲;他蹲在旱厕边画图,给村民算“卫生账”;他拉着养殖户看污水池设计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慢慢地,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纷纷主动参与到环境整治行动中来,古城村也焕然一新。

(杨俊带队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活动)
为村庄注入发展动力
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力,杨俊和党支部书记张应才积极联系本地企业家,邀请他们回家乡进行调研投资。杨俊说:“我带着他们走遍古城村的每一处景点,向他们介绍家乡的发展潜力和优惠政策,一些爱乡人士被家乡的变化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令我非常开心,更坚定了我为群众干事创业的决心。”
(古城本地企业家回乡洽谈投资)
让温暖住进每个角落
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老党员和学生,是杨俊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每到一户,他都详细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实际困难,为群众送去关爱和温暖。杨俊回忆道:“在一次走访中,我发现有些困难学生面临着学习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我便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和人士,为他们提供资助和帮助。看着孩子们重新露出灿烂的笑容,我深深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村民沈金发向古城村赠送锦旗)
2025年1月17日,村民沈金发捧着一面锦旗走进村委会,红底金字绣着“服务群众、真情实意,情系百姓、无私援助”。杨俊站在村委会的门前,与支书张应才共同接下了这份盛满群众感谢之情的锦旗,杨俊望着远处的炊烟,又想起了党旗下的誓言。他知道,自己早已把根扎进了这片土地——就像那些被清水滋养的秧苗,要在这里结出乡村振兴的饱满果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