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明镇以“大覆盖、小切口、多激励、少投入、长见效、短整改”为核心思路,创新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从“短期整治”向“长效管护”的深度转变,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组织召开安排部署会)
“大”处着眼,构建全域治理格局
一是全覆盖摸排建档。开展“拉网式”环境普查,针对公共场所、干道沿线及农户房前屋后,全面排查积存垃圾、残垣断壁、乱堆乱放等问题,建立包含5份整治台账的“问题清单”,涵盖2处危旧建筑拆除任务,同步对改厕改圈、污水设施开展专项摸排,2025年预计完成任务290户(其中需整改49户、新建241户),形成“一户一档”动态管理机制。二是全覆盖责任到人。建立“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片—驻村干部包户—农户‘门前三包’”四级责任体系,划定473个公益性岗位责任区,实现“村村有人管、户户有人包”。依托主题党日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每月固定开展一次“全民大扫除”,组织27个村(社区)的党员先锋队、志愿者及群众,集中清理道路、沟渠及卫生死角,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共治局面。三是全覆盖宣传动员。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村村通”广播每日开展宣发活动;线下召开院坝会50余场,入户发放倡议书1万余份,制作张贴290余张宣传海报、书写14条永久性标语,将“两清两改两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引导群众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作为”。

(召开院坝会)

(书写永久性标语)
“小”处着手,创新精准工作载体
一是小切口激活共治动能。依托“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以孩子的角度,带动大人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通过学生带动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庭院整治,近一年来开展活动4次,参与学生600余人次,带动家庭1052户次。二是小网格凝聚治理合力。深化“多网合一”机制,全镇选配159个党小组、260名网格员、1011名联户长,将环境整治纳入网格管理事项,党员干部带头“亮身份、晒成效”,带动周边群众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形成“一个党员带一片、一个代表管一巷”的示范效应。三是小队伍打造监督机制。在各村推行建立“寨内评比队”,由村干部、驻村干部、党员、小组长、寨老、群众代表等组建巡查小组,每季度对村内各组(寨)进行打分公示,形成“寨内管、寨内治、寨内比”的良性竞争氛围。

(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

(党员带头开展村寨整治活动)
“多”元激励,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一是积分兑换增动力。打铁村、高坡村试点建立“环境整治积分制”,农户参与垃圾清理、厕所改造、志愿服务等可累积积分,凭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景区门票等,激发群众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荣誉激励树标杆。开展“文明卫生户”评选活动,对获奖农户给予全镇通报表扬、颁发荣誉门牌、赠送景区门票等奖励,利用公众号加强先进典型宣传,积极向上申报“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称号,形成“评先评优促提升”的导向。三是奖惩机制保落实。将环境卫生纳入村级考核,设立“红黄榜”,通过公示栏、微信群曝光脏乱差典型案例,明确整改责任、时限,倒逼问题整改;对环境卫生常态保持优良的村,在年终考核时予以加分。


(文明卫生户)
“少”投多效,实现基层减负增效
一是群众自治减负担。建立“党员+寨老+群众”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党员作用,示范带头参与工作,利用寨老影响力,激发群众主观能动性,以“门前三包”制度压实农户主体责任,引导群众自行清理庭院、规范堆放农具;发挥公益性岗位作用,将473名保洁员整合为“环境管护队”,实行“一员多责、分片包干”,降低人力成本。二是就地取材降成本。在危旧房改造中,优先利用青砖、竹篱等乡土材料进行修缮美化,既保留乡村风貌,又降低改造成本。鼓励群众参与残垣断壁清理整治,培养“村寨主人翁”意识,强化群众主观能动性为村寨建设新动力,减少政府和村级投入,汇聚民力共建和美乡村。

(开展残垣断壁整治工作)
“长”效巩固,构建常态管护机制
一是垃圾治理长效化。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模式,依托本镇现有2座垃圾转运站、165个转运箱以及充分利用周边乡镇垃圾转运站,减少设施重复建设投入,实现27个行政村(社区)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二是村庄卫生常态化。实行“网格化+清单化”管理,网格员每日巡查责任区域,发现乱堆乱放、污水直排等问题及时上报;村“两委”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形成“发现问题—交办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管理。三是污水处理无害化。积极投入建设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6套,每套可集中收集处理10吨以上生活污水,覆盖8个行政村、32个村民组、1620户,有效解决了农村污水直排污染环境的问题。

(村寨日常垃圾转运)
“短”期整改,快速消除环境短板
一是隐患问题“立即改”。组织27个村(社区)开展全域摸底排查,对排查出的155处农村危旧房(残垣断壁)进行台账管理,确保“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扛、落实有人抓”。二是动态问题“随时改”。依托“12345”热线等平台,畅通群众反馈渠道,对群众反映的环境卫生问题,要求村(社区)第一时间内响应处置,并将整改结果反馈当事人。今年以来,通过线上渠道解决群众诉求17件,问题办结率达100%,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线上收集办结群众诉求)
昌明镇通过“大中小多长短”六维工作法,将“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实现了乡村环境“颜值”与“气质”的双提升,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昌明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