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欢迎点进昌明第三期的《封面故事》,在这里,我们将以不一样的视角,带您一同感受每张光影背后的故事。
每期《封面故事》,我们不只用相机记录故事此刻的画面,也致力于呈现隐藏在镜头之后的真实、情感与瞬间。在这里,您将深入了解到昌明平凡生活中的非凡故事,感受昌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人文色彩和喜怒哀乐。
敬请跟随我们的镜头和步伐,一同走进《封面故事》,品味昌盛光明。

编者按:在昌明镇东南面,有一个叫火炬村的小村寨,它曾被贫困和闭塞所困扰。然而,村民们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了勇敢地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2012年以来,火炬村发掘并培育了一种生长于贫瘠山地的野生植物——刺梨。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火炬村在刺梨种植中找到了一本“致富经”。如今,火炬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刺梨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金色纽带。本期的【封面故事】将带您走进火炬村,了解这一小小果实是如何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见证村民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美好未来。


本期封面
在昌明镇东南面有一处藏在山里的村庄——火炬村。金秋八月,这里挂满了“黄金果实”。这些果实就是刺梨,一种长在贫瘠山地的野生植物,它不仅为火炬村披上了金黄的外衣,更为村民们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
2012年以前,火炬村的村民主要依靠外出打工等方式谋生,许多人一年到头也回不了一次家,山地的地形和贫瘠的土壤导致了当地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只能选择玉米、土豆等耐旱植物进行种植,收成仅能满足个人的温饱,交通不便也导致当地农作物难以销往外界,村民们长期陷入贫困的循环中。
难道火炬村的山地资源就此荒废吗?时任火炬村支书的彭玉先决定去别处寻找答案。

缘起:与刺梨的初识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老支书自发组织村支两委前往龙里县调研学习。在那里,他们发现了同样面临相似土地条件的村庄,与火炬村不同的是,那里有一种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片土地孕育。特别是当地的一种野生果实——刺梨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虽然火炬村本地也有少量野生刺梨,但由于其粗糙的外表和酸涩的味道,从未被当作经济作物考虑过。经过考察学习,老支书了解到刺梨的营养价值和抗氧化特性,以及它对火炬村土壤的高度适应性,这给了他启发。
此后,火炬村开始了刺梨种植的初步探索。尽管过程充满挑战,村民们对这种野生果实能否带来经济价值持怀疑态度,种植的范围也仅局限在了20亩地,但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让一部分人看到了希望,刺梨树开始在这片土地驻足扎根。

火炬村门头
深交:与刺梨为伴
2012年的11月,由火炬村现任支书李红在内的9个“大股东”牵头,零散的几个村民小组加入,成立了村里面的“刺梨协会”,前期种植中遇到的困难也终于能有一个明确地方去寻找答案了。村民们不知从何开展,协会就免费提供种子,村民们埋头苦干却不得要领,协会就联系农技专家来开展培训,种得少的散户,协会也帮忙销售……如今,刺梨协会已壮大成除9位“大股东”外还有86户农户参与的大规模合作社了。
2018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火炬村组与组间都修了水泥路,从此不必再担心刺梨的运输销售,已具规模的种植大户自己家配备了运输车辆,一些散户也自行组队联系运输车,或是已经完成运输了的村民也会向散户们提供车辆,邻里间互帮互助,一棵棵刺梨树的根蔓延纠缠在一起,村民们共创刺梨辉煌之路的心也紧紧系在了一起。

火炬村村民
谈起刺梨给火炬村带来的变化,村支书李红喜上眉梢:“发展刺梨产业之前,我们村的路那叫一个‘水泥路’啊!一下雨,水就和泥巴搅和在一起,特别难走,现在是真正的水泥路了!自从我们村成为贵定县唯一整村种植刺梨的村寨后,其他村寨也会来我们这学习观摩,也学着种刺梨,但我们火炬有先天优势,所以还是我们发展得最好。当然了,我们也还有不足的地方,就是还没让火炬村的各个角落都长满刺梨,哈哈!”

火炬村党支部书记李红
到现在,刺梨在火炬村的种植范围已经扩大到了3500余亩,成熟时期,站在山头往下看,像是遍地黄金布满了整个村庄,金黄色的刺梨铺设了火炬村通往镇城的道路,也铺成了村民的致富之路。村支书李红自豪满满:“现在我们村80%以上的人家都有车了,下面的小罗雍组一共36户,35户都有车,有些家里还不止一辆哩!”

刺梨
周边的群众在这农忙时节也有了一份额外收入,刺梨带来的附加值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忙完了自己家的土地之余,去到种植大户家里,就有招工信息,谷虾前来务工的群众说:“老板以3毛一斤的采摘价格向我们招工,我手脚麻利,一天多挣个百把块不是问题,空闲时间又多了一份收入,今天是来采摘的第二天,还有好几天要忙的哩!”
2024年,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也前来考察,经过一系列精密检测,火炬村的刺梨以个大饱满、品质极佳征服了这前来商谈的企业,于是迅速确定了与火炬村的合作关系,以1.6-2元一斤的价格向村合作社收购刺梨鲜果,火炬村的刺梨逐渐在市场上获得了关注和认可,刺梨树的枝叶舒展向了山外。

周边村寨前来务工的群众
新生:探索刺梨的未来之路
火炬村第一书记杨斌带着我们来到了刺梨交易市场,向我们介绍了刺梨交易市场的建设情况,刺梨交易市场的一砖一瓦也是由这一颗颗果实带来的效益砌成。“一楼将用作我们以后的集中办公区域,二楼要设置我们村刺梨的展示区域,门口这一片大院坝将用作刺梨转运场所,我们以后许多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包括刺梨的晒干、转运、储存和成品展示,看得见,又热闹!”杨书记说完又快步走向另一片还未完工的空地,“目前,我们都还停留在只售卖鲜果的初级阶段,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我向公司申请了资金,将在这里建设一个刺梨的粗加工厂,集清洗、筛选、切片等功能为一体,实现刺梨产业的高附加值!”
火炬村驻村第一书记
未来的发展中,火炬村将始终坚持生态农业的理念,在刺梨种植的过程中,村民们将继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刺梨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同时,也计划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宣传渠道,将刺梨背后的奋斗精神和村民故事传播开来。绿水青山,刺梨长青,刺梨的意义与价值因此而生生不息。

刺梨交易市场
火炬品质仍在延续
刺梨不仅是一种果实,它更是火炬村村民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磨砺出的坚韧性格,与火炬村群众在逆境中努力扎根、开花、结果的精神品质交相辉映,十几年如一日的韧劲,不因外界的艰难而妥协,在逆境中崛起,在困境中找到希望,火炬村群众以这种精神改变了村庄的经济面貌,最终也成就了“黄金”铺满整片山野的奇迹,刺梨作为火炬村的标志性产品,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村民们用汗水和智慧谱写的传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