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贵定县自农业保险工作开展以来,农业保险领导小组与太平洋保险公司紧紧围绕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稳定农业生产、防范化解农业生产和市场风险等方面,解除产业发展后顾之忧,促进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2023年以来承保种养殖业40.2096万亩/只,共收入农业保费1710.8595万元,为参保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3.4147亿元的风险保障。投保险种主要为:水稻种植保险、油菜种植保险、玉米种植保险、茶叶种植保险、刺梨种植保险、省级蔬菜种植保险、辣椒种植保险、育肥猪养殖保险和能繁母猪养殖保险、肉牛养殖保险、生猪价格指数地方特色保险等,截至目前,全县农业保险承保机构理赔农险案件514件,为514户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理赔保险资金449.5092万元。降低了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受自然灾害损失。
二、存在问题
(一)保险产品覆盖面有待丰富。我县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虽然发展较快,但依然存在保险品种欠缺、保险覆盖率较低、覆盖面较窄的情况。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我县农业保险有效开展,形成我县生动活泼的特色农业保险新局面,进行项目整合与市场放开,促进保险机构按市场规律去探索开发一批能接产业发展“地气”,受百姓欢迎的保险产品,充分发挥保险职能作用,为地方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一是农户参保意识不强。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加上近年来我县没有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对农业影响不大,造成的损失也不多,对农业灾害心存侥幸心理而不愿投保。三是农户收入普遍不高。虽然我县从财政拿出资金对保费给予一定补助,但对于一些收入不高的农户,仍认为保费过高,难以承受。目前,全县除粮食、能繁母猪等中央政策性保险投保率较高外,其余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产业投保率较低。
(三)理赔定损难操作。一是责任划分确定难。政策性农业保险标的主要是农作物和牲畜产品,具有不匀称性特征,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责任的划分相当困难。二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政策性农业保险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懂保险的业务知识,又要懂农技的相关知识,给理赔带来许多困难。
三、有关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数字化手段的建设。目前遥感技术应用于我县农业保险的承保和理赔环节,下步将强化遥感技术的学习和利用,在承保和理赔工作中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的配合,实现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精准化,降低承保理赔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一是承保环节。一方面,通过对遥感数据信息进行处理,获取地块和农作物分布图,精确计算投保面积,实现精准承保;另一方面,通过遥感影像对作物进行识别,将提取的实际作物信息与保单信息及地块数据进行对比,实现快速核查,建立地、人、作物和保单的对应关系,实现按图承保,这是传统人工方式难以达到的效率。二是理赔环节。灾情发生后利用遥感技术制作农作物灾害分析图,快速评估总体灾情;结合现场实际查勘情况,协助救灾人员准确迅速救灾;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配合,进行受灾程度分析等工作,获取精准理赔数据,计算应当赔付的金额,实现按图理赔。
(二)推动建立涉农数据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建立涉农数据共享机制,推进农业保险信息与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的数据实现交互共享。一是加强涉农信息共享。推进探索涉农数据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数据库,并不断进行升级完善,推动构建农业保险数字化服务,建立与农业保险关联数据的产业化供给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多方互利共赢的格局,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信息支持。二是完善农业保险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推进农业农村、气象、应急等部门的涉农数据信息与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农业保险大数据资源的集中有序管理和有效整合利用,形成统一数据管理模式,促进政府各部门对农业保险的有力支持和有效监管。
(三)加大宣传及数字化能力培训,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编印、张贴、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及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和政策内容,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保险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引导种养殖户积极主动投保。二是加强基层协保员数字化能力培训。探索建立以数智化能力为导向的基层协保员培养制度。基层协保员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与培养对于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来说必不可缺。一方面强化数字化意识培养。农业保险机构可以邀请专业人员,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农业保险协保员普及数字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效益,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水平,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数字技术和使用方法,更好地服务农业保险。另一方面增强实操能力培养。注重实际操作,鼓励农业保险协保员积极探索和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